水乡花苑

    示例图片三
    网站首页 > 游记随笔 > 随心小文

    应作如是观——观《榆林窟艺术》有感

    2017-08-09 23:00:25 水乡花苑 阅读

    IMG_0426logo.jpg


        和平——古人期待的未来     


      今年,马云以一本《未来已来》的新书,描述了他对未来生活的畅想,里面对人类未来做了很多预言。让人不禁深思,作为现代人,我们是否已经活出了古人期待的样子呢?我这周读的一本14年出版的《榆林窟艺术》给出了答案,它是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编写,我参观完榆林窟后买下的,书里图文并茂地描述了在河西走廊的茫茫戈壁下,古人透过佛窟壁画描摹的未来期望。


      “切见此山谷是圣境之地,古人是菩萨之身。石壁镌就寺堂瑞容弥勒大佛一尊,高百余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端严。山谷内,甘水常流,树木稠林,白日圣香烟起,夜后明灯出显,本是修行之界。昼无恍惚之心,夜无恶觉之梦。所将上来圣境,原是皇帝圣德圣感,伏愿皇帝万岁,太后千岁,宰官常居禄位,万民乐业,海长清,永绝狼烟,五谷熟成,法轮常转。”


      这是榆林窟第16窟前室甬道北壁的一方墨书题记,书写于西夏国庆五年,当时的国主是惠宗李秉常。西夏的儿皇帝不少,李秉常也是其中一位,他七岁继位,母强主弱的结果是西夏再次进入后党专权的时期。梁太后应该算是西夏权后中的战斗机,30万兵马,造成了宋朝“陕右大震”。不过运气不好的是,这次惨胜直接造成西夏财政拮据,兵力疲困,政治也不稳定。在战火频发的年代,人们最期待的未来就是永绝狼烟,五谷熟成。当时的榆林窟香火鼎盛,朝圣者络绎不绝,被称为“世界圣宫”。都说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越是民不聊生的时代,人们越是需要精神支柱,也许,佛经里描绘的未来就是一种能让人把苦难的生活继续下去的希望吧!


       平等——极乐世界的奢望     


      佛说:众生平等。《华严经》上说成佛之后还有四十二个阶级。那么,西方极乐世界是否还有阶级呢?


      榆林窟第25窟弥勒变之翅头末城画中,未来佛弥勒观父母,大力龙王多罗尸弃见弥勒来了,忙降下细雨使道路润泽。城外还有罗刹正在清扫,使道路洁净。弥勒三会说法后率弟子回翅头末城一罗刹放下扫帚跪拜迎接。


      看完这段后,掩卷叹息,这和领导视察前各单位拔草搞卫生如此相似的画风,不是阶级是什么?也许,在一个有阶级的社会要让人理解无阶级的世界只能以这种接地气的方式来绘制了。毕竟修佛者人人都希望立地成佛,而不是变成龙王或罗刹。


      普度——意识形态邻域的排他    


      据说诸佛菩萨对于信仰佛法的众生,就用寂静像度他;对于不信仰佛法的众生,就用忿怒像度他;对于极刚强不讲理之众生,就用大忿怒像度他,这就是菩萨普度众生的道理。


      榆林窟第16窟主室东壁有一副劳度叉斗圣变壁画,讲诉古印度舍卫国波斯匿王身边大臣须达以黄金铺地的重价购祗陀太子的花园建精舍,请佛祖说法的故事。当时的“外道”婆罗门教从中作梗,于是佛门派出代表舍利弗同学与婆罗门教代表劳度叉同学斗法。山来力士打,水来大象吸,龙来金翅鸟啄,如此几个不太环保也不太有爱的回合后,劳度叉同学完败,于是,佛祖的精舍建成了。


      看着画面上劳度叉惊慌失措的表情,不难想象这个失败者的命运。争斗是一种手段,最终目的是为意识形态邻域服务的。随着这些“外道”被佛门一一度了,佛门的地位被逐渐抬高,佛说的话还有人不信么?

      

        结缘——潜移默化的领悟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要了解榆林窟的壁画,如果有佛学、历史、艺术功底是最好的。不过,作为一个参观过两次敦煌石窟的准外行觉得,如果没有这些基础,也不影响对壁画的欣赏。


      这些画本来就是为了向不懂佛经或者目不识丁的人们传递佛家经意的。都说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绘人能言画鸟能飞。在榆林窟,每一位进入洞窟的人都会为满窟的壁画感到震撼,窟内神佛环绕,飞天绕梁,通过这些绚丽的色彩和灵动的线条,观者仿佛可以听见那些佛经或历史中的人物在窃窃私语。


      可以说,《榆林窟艺术》这本书对那座深藏在戈壁峡谷里的艺术宝库做了一个颇为中性的普及型描述。随着知识的积累,当初那个懵懂的游客因感动而好奇,进而想去了解,越了解,就越喜爱,越喜爱就越想再去看看。让人在潜移默化中,慢慢静心领悟佛事,进而影响人的行为,我想,这便是敦煌壁画感化人心之处了。




    Powered by 水乡花苑 3.0 ©2008-2024 www.wtrgd.com